一、我们要重业务流程,去制度化
制度只是个框框,用来框住职责和权限,用来管人还有一点儿用,但用来管事,真心是作用有限。
实际业务中,制度往往被束之高阁,甚至从出台那一天起,除了拟定制度的人之外,没人仔细地看过它。
所以,用制度来管人,显得十分苍白无力,
原因很简单:大家都听领导的,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干,而不是制度要求怎么干才怎么干。
而业务流程在做事时,十分有效。
它会把所有的业务都设计成一个个业务流程,一个节点需要的人、时间、资源、成果全部划入其中,一环扣一环,有很强的执行力。
二、内部控制中,只需有“业务流”就够了吗?
业务流程是以“成果”为导向,以“业务”为核心,来驱动人们做事,像流水线一样,一步一步完成作业,比之制度更具体、更可行、也更加有效。
但是,它缺失了一点儿:管人!
如果你的业务流程十分成熟,人力资源十分完善,那么,单单有业务流程就足够了。
但是,如果遇到新业务,遇到例外,遇到意外,遇到新人和新环境,或需要创新,这就需要有超出流程设计的机动性、有机性和弹性。
而有机性就需要人来做。
仅靠制度中约定的权责足够吗?远远不够,而且缺乏执行力;仅靠业务流程自身驱动也不足。
这时,就需要抓住一个核心,一个影响机动性的核心:指挥链!
三、什么是指挥链?
指挥链是一条从组织最高层贯穿到最基层,明确规定谁向谁汇报工作的不间断的职权线。
它回答了:“我对谁负责?”、“出了新问题找谁?”、“需要协调或额外需求了找谁?”等问题。
简单说:一环一环的指挥节点构建成了整个指挥链!
其中的一环就是“你听谁的,谁给你下命令”。
在任意一个环中,都会涉及到三方:授权人、指挥人、被指挥人。
授权人:可以是老板,可以是上级的上级,也可以是董事会,也可以是公司章程;
指挥人:在某一环中,处于主导地位的人,也是下命令之人。
被指挥人:接受指令并执行的人。
四、为什么指挥链才是内控失效的罪魁祸首?
内控失效的最大原因: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有时是好心办坏事!
“政令不通”只是内控失效的表现形式。
而政令通不通?受指挥链控制。
指挥链会引起哪些问题呢?具体如下:
1.指挥链的连续性缺失
正常情况下,在一个组织内,无论内控制度完善不完善,都会有一套连续性的指挥链。
但是,组织内外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,比如:人员变动,越级管理、区域跨度等。
比如:中层某领导走了,新人没来,他所在的指挥链中的那一环,就缺失了。
或者:老板或上上级直接插手下边某事,造成原来处于指挥权地位的人丧失了指挥权,暂时形成了一条新的指挥链,老板-原被指挥人。
但是,因为老板不可能参与到细节中,只是偶尔的指挥,就会出现指挥链断层。
或者,在基层遇到“关系户”,如老板亲戚、朋友处于中间指挥位置,他们有“特权”,不听从上级的指挥,造成实质上的指挥链断裂。
或者,你去了非洲为公司开拓业务,电话通信长年不通,这如同古代出兵打仗,一去就是好几年,连自己国家没了都还不知道。
2.完整性不足
在某项业务中,某件事中,没有确定指挥权,没有上下链条。
常见于临时团队、临时小组、突击小队、社团等。
日常业务中,也会出现一部分“外包”业务,比如:你的营销业务、你的设计业务,全部外包,外包的情况都是以“合同”为基础的。
你根本没有指挥权。
比如:在地产行业,很多甲方直接跳过监理、跳过合同条款约束,直接插手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或施工现场管理,这其实就是一种延长指挥链的现象,这并非不可理解。
但,这也只能延伸部分指挥链,并不是全部。
正常情况下,当你需要及时、快速的变化时,指挥链往往达不到外包业务中。
不仅仅是外包业务,还有一些“内包”业务,比如:拿提成工资的岗位(或单独的研发团队等)。
他们往往以“提成”为核心,不太关注指令。
3.放大效应
指挥链中下达的指令,通常是由上往下传递信息。
在某一环节中,指挥人有主导地位的权力,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的权力放大。
通过是滥用职权。
比如:
让手下办理组织业务之外的事,帮办私事之类的,
超出自身权限的业务:挪用资金,以权牟私。
形象工程:上级领导来视察,点出某地方需要改进时,就借机大做文章。
最明显的是八九十年代,农民交“公粮”,国家只要一亩100斤,但到达地方时,一亩地得交四五百斤。
4.缩小效应
国家中,最常见的是一些“惠民”政策或权力下放政策,利益或信息会被指挥链的中间环节一层层地剥夺。
组织中,最常见的是一些“权力下放”政策,被中间层剥夺。
比如:某环节中拥有指挥权的人,想要掌控权,就需要掌控下属的一举一动,确保自己的权力得到巩固。
比如:公司要求6点下班,作为部门领导非要求本部门9点下班。
比如:企业给营销业务员授权一定的优惠发放,但营销部负责人却要求必须经他同意。
等等。
5.信息传递错误
信息错误,有客观因素,也有主观因素。
比如:公司要团建,要求所有部门成员都要购买一顶红色遮阳帽。
但是,领导是色盲,给下属购买了一顶顶绿帽子!
主观因素造成的信息错误,一般都有舞弊嫌疑。
比如:故意歪曲传递老板意见,让某单位中标,从中牟利。
四、业务流程与指挥链的关系
本人认为:“业务流程”和“指挥链”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两大基石。
这两项做好了,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。
区别:
业务流程管事:规范和高效地处理成熟业务和标准化业务。当然,不成熟业务也可以设计成具有弹性的标准化程序,成熟度并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。
指挥链管人:主要负责不成熟业务,负责例外事项,负责创新业务,处于指挥权的人要将精力放到这些“例外”情况之上,而不是对规范化的业务指手划脚。
管理者对规范化业务指手划脚,是企业管理资源的最大浪费!
五、内审的一个舞弊审计视角
管理模式中,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治,而现代企业注重法治。
在我国,所谓的现代化企业管理,本质上是“人治”和“法治”的集合体。
这造成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畸形的问题:“表面一套,背地一套。”
这就是指挥链与职权级别背离,也与业务需求和组织目标背离。
所以,无论是开展审计、内控管理,还是开展风险评估和防控,只要抓住了实质上“指挥链”,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。
这样,才不会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,只能提出一个无关痛痒的,不符合无效制度的小毛病。
六、理解指挥链的实质
我们想要整明白指挥链,一定要理清授权人、指挥人和被指挥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矛盾。
这三者之间不是单一指挥的关系,而是相互影响的。
指挥人除了自身歪曲信息外,还会影响授权人的决策,以获取更多权力。
被指挥人一般成员较多,当涉及与指挥人有共同利益时,会反向绑架指挥人,比如,一些团体舞弊事项。
另外,需要引起我们重视还有:指挥链不是单向的,不止是由上而下传递指令的,而是双向传递信息,也是双向影响,包括自下而上的执行信息和决策参考。
指挥链有时是单一链条,有时是分叉链条的!
比如,同一岗位受到双重管理,这在指挥链中一定要弄清楚汇报对象和汇报内容的关系。
我们不能仅仅参照审批流程(双方都签字),在指挥链中,则要区分不同的指挥内容和链条分支!
结语
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“管理效益”,把输入的人、财、物,转化为产品和收入的能力。
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异,也体现在“管理”上,内部控制就是最大的管理。
内部控制的核心只有两个:业务流、指挥链!
整好这两项,企业内部控制就不再难!
内容自网络,侵删